以用为主 模式互补 | 我市积极探索农村污水资源化利用新路径
5月10日,全省农村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研讨会在青岛市召开。生态环境部土壤生态司副司长钟斌出席会议并讲话,省生态环境厅党组成员、副厅长、一级巡视员管言明主持会议。
枣庄市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、副局长孙凡以“以用为主 模式互补 积极探索农村污水资源化利用新路径”为题,在会上作典型发言,汇报了我市农村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情况。
今年以来,我市持续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,坚持建章立制,突出问题导向,在“问需于农、问计于农、问效于农”、让老百姓满意的基础上,更加注重“以用为主”,积极探索模式互补的资源化利用新路径,总结形成“1+3”资源化利用模式,实现了从集中治理到分散利用、从单一治理模式到多模式互补的关键转变。
“1”即分散利用模式。此模式先后在2023年第4期和第9期全国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简报上印发推广,主要针对地形复杂、管网铺设难度大、污水产生量少的村庄,推行单户收集、分散治理的方式,逐户安装分散利用设施,污水经过隔油沉淀桶过滤、沉淀后,进入埋在“三小园”的地下管道,管道打孔并在周围填充滤料,污水靠压力渗透至土壤,实现进一步净化,达到浇灌目的。我市从2023年5月打造的峄城区榴园镇朱村这1个示范点,到2023年底,有733个村庄采用了分散治理模式,占比达到32.5%。
“3”即集中拉运的3种延伸治理模式。集中拉运是通过铺设管网将污水集中至收集池内暂存,定期抽运至周边污水处理站进行处理。我市共有1120个村庄采用集中拉运治理模式,占比49.7%,是最主要的治理模式。为进一步贯彻资源化利用思路,节约运维成本,延伸治理、就地利用成为最优选择。
一是集中拉运+氧化塘/小型人工湿地。收集池周边有自然坑塘的,新建氧化塘或小型人工湿地,原收集池作为初级沉淀池,污水经过沉淀后溢流至塘内,经过水生植物进一步净化,定期进行水质检测,符合灌溉标准的就近浇灌。
二是集中拉运+小型处理设施+蓄水池。收集池周边有空地、可接电、水量稳定的,在出水口安装小型处理设施,工艺为泥膜共生氨氧化生物处理技术,原收集池作为调节池,可实时监控出水水质,蓄水灌溉或达标排放。
三是集中拉运+制度管控。没有改造条件的收集池,将定期检测、抽取和巡查制度纳入运维管理办法,一年2次检测水质,符合标准的配备抽水泵,就近浇灌、绿化或道路洒水。不符合标准的,拉运至最近的、已安装小型处理设施的收集池进行处理。